青海民族大学旅游学院前身为1999年在中文系下设的旅游管理教研室,2000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开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2004年单独成立旅游系,2017年4月成立了旅游学院。具有本、硕、博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旅游管理、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2020年获批)两个本科专业,其中旅游管理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2020年)、国家级特色专业,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为新工科专业;旅游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年)学术型硕士和旅游管理专业型硕士(MTA,2018年)点;招收青藏高原旅游经济方向博士研究生(2021年)。形成了完备的专升本、本科及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现有教职工31人,其中专任教师22人:教授2人,副教授9人,讲师11人;博士15人,硕士7人;学院现有学生783人,其中本科生566人,研究生217人 。旅游教学团队被青海省人才办确定为旅游科学领域“人才小高地”建设单位。旅游管理专业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2022年),我校入选为教育部旅游管理专业国家虚拟教研室Top100首批成员院校(2023年)。学院拥有省级“青海省旅游文化研究所”(2003年,经青海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省级智库机构“青海省生态旅游科技创新智库战略研究基地”(2022年)、校级“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2020年)和院级“青藏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生态旅游实验中心(旅游虚拟仿真教学实训室(2021年)、旅游大数据实验室(2023年))教学实训平台。与东华理工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中国冶金地质总局青海地质勘查院、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联合成立“青藏高原地学旅游资源研究中心”(2023年)。
学院现成立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地学旅游及旅游经济5个院级教学科研创新团队。近年来,累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4项,各类项目经费累计达232万元。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各类专著、教材10余部,与青海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青海省自然资源厅、地方政府及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开展横向项目20余项。
学院与厦门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系、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等院系签订合作协议书,每年选派优秀本科生赴厦门大学、东华理工大学采用“1+2+1”联合培养,选派优秀研究生赴厦门大学采用“1+1+1”联合培养。学院在青海省景源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西宁新华联童梦乐园有限公司、青海茶卡盐湖文化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30余家文旅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和教学实践基地,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与西宁新华联童梦乐园有限公司共建“全国工商联人才中心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示范实训基地”(2023年)。与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青海省分公司、西宁新华联童梦乐园有限公司、青海省康辉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青海省青海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海鳗(北京)数据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建设数字文旅产业学院培育项目(2023年)。
与省教育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团委及地方政府联合创办“青海省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2021年首届),拓展了我省红色旅游教育功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已成为青海大学生心目中有重要影响力的专业赛事。与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联合创办“青海省文旅融合发展论坛”,深度推进了青海省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旅游学院以“立足青藏高原,服务民族地区”为基本理念,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将青海省打造为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战略部署,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教学与科研并举,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校政企合作,产教研融合,已成为区域内特色鲜明、优势突显的旅游人才培养基地。(数据截止到2024年9月)